金秋时节,走进河南省西峡县,目之所及皆生机 —— 香菇大棚连片成景,猕猴桃硕果盈枝,山茱萸红若玛瑙,绿色加工厂有序运转,生态农业的鲜活与生态旅游的惬意交织,悄然勾勒出当地践行 “两山” 理念、实现环保与发展协同跃升的生动图景。
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,西峡县始终将 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 理念深植发展实践,以统筹思维推动 “两山” 转化落地见效。将污染防治、生态文明建设、“两山” 实践创新基地创建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考核等工作,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、全过程,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不动摇。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,到强化全生命周期资源环境管理,西峡持续探索传统产业生态化转型路径,成功培育出以 “菌、果、药” 为核心的规模化、标准化生态产业集群。
生态农业,为农民增收注入新活力。西峡创新构建 “政府+龙头企业+农户”“企业+集体经济+大户” 等合作模式,通过产业帮扶、土地流转出租、技术入股分红等多元途径,让农民深度参与产业链、共享发展红利。以 “菌果药” 产业为纽带,越来越多农户实现 “家门口就业、产业链增收”,生态富民的成效持续凸显。如今,西峡的生态产业已形成鲜明品牌优势:22 万亩无公害山茱萸长势喜人,15 万亩猕猴桃挂满枝头,香菇年产量突破 20 万吨,30 余种名优农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;全县有机、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占比达 67.6%,山茱萸、猕猴桃、香菇不仅获评 “中国地理标志产品”,更成功跻身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行列,“生态好品” 正成为西峡的亮眼名片。
展开剩余49%绿色加工,为企业提效按下加速键。坚持生态优先、严格执法,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专项整治,依法关停一批 “五小” 企业和高污染企业;对留存的重点企业,全程指导其开展污染物排放治理与厂区绿化净化美化,推动企业绿色转型。同时,严守环境准入门槛,对不符合规划要求、违反生态红线规定、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及违法违规的项目,坚决不予审批,从源头筑牢产业绿色根基。此外,西峡投入 1.08 亿元建成两座大型污水处理厂,铺设污水管网 143 公里,完成城区 4 条内河污水源头截污与沿线分支入户改造,实现污水应收尽收,全面消除城区黑臭水体,为企业绿色发展营造了优良环境。
生态底色的持续擦亮,让西峡企业竞争力与发展效能同步提升,工业经济综合排名稳居全市首位,绿色已成为西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。
全域旅游,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。在升级完善 17 个旅游景区服务功能的基础上,西峡以美丽乡村为载体、以农旅融合为路径,推动特色农业资源与旅游要素深度衔接,凝聚 “政府+企业+农户” 多方合力,形成发展同频共振的良好格局。依托猕猴桃、香菇等特色农业基地,精心打造土槽 — 白庙 — 木寨等 20 余条乡村生态旅游线路,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田园乐趣;立足 “绿色王国、天然药库” 的生态优势,构建集旅游度假、康复康养、养生养老、山地运动于一体的生态康养产业体系,催生出一批生态小城镇与美丽乡村。
目前,西峡已建成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 2 个、省级森林康养基地 4 个,成功创建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;拥有全国美丽宜居村庄、全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国家级荣誉 10 余个新手配资,省级美丽乡村试点村 16 个、“四美乡村” 51 个、“五美庭院” 22435 户,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位居全市第一、全省前列。(任金伟 郭国强 )
发布于:河南省长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